一路“繁花”收眼底
——淮北矿业集团矿区春日见闻
当花蕾绽放在百里矿区时,春天的密码便悄然解锁……樱花如云、玉兰似雪,职工们驻足拍照。这些,不仅是自然对矿区的馈赠,更是淮北矿业集团近年来践行绿色发展、关爱职工生活的生动体现。
科技云端:以“智”提“质”的坚定之路
近日,记者走进临涣选煤厂,智能化的脉搏正强劲跳动:高清智慧屏实时闪烁的数据勾勒出生产的“数字画像”,操作员轻点鼠标即可远程操控全流程设备;车间里,智能巡检机器人穿梭于设备间……这正是以智能化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该厂坚持数字赋能,建立5G基站系统,完成了工广区、生产区5G无线信号全覆盖。通过对海量生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大力推动5G技术在创新场景中的应用,让“智慧大脑”成为驱动生产的全新动能。
“智能化建设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该厂机电副厂长李刚表示。这座曾以煤灰为底色的工业堡垒,如今正以“智能”为笔,“绿色”为墨,泼洒出一幅未来工厂的写意长卷。
2022年10月,杨柳矿通过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矿井评估验收,成为安徽省首个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矿井。“建成的智能化工作面均实现设备远程操作、一键启停等功能,采煤机记忆截割率、液压支架自动跟机率分别超过70%和85%,生产过程实现智能化管控,综合效率提高30%以上。”杨柳矿智能化办公室主任张辉表示。
涡北选煤厂则以“绿色智能”为发展方向,积极引入智能化技术,先后利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及图像识别技术实现给煤机、移动皮带远程控制;高耗能电机更换、煤泥铁路运输等一系列绿色技术改造工作,显著降低能源消耗。
生态转型:从“黑”到“绿”的蝶变之旅
绿金湖畔,晨练的职工与白鹭不期而遇。
近年来,淮北矿业集团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将昔日采煤塌陷区转化为绿金湖等生态湿地公园。绿金湖治理后恢复土地2.45万亩,形成城市中心水库和候鸟栖息地,成为国家级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通过科学开采、污染治理和资源高效利用,集团先后建成9对国家级绿色矿山,实现矿区环境“黑转绿”,生态化的改造也让矿区从“灰头土脸”变为“鸟语花香”的绿色标杆。
在桃园矿后场区,曾经的矸石山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封闭式矸石大棚,钢铁支架与透明玻璃交织的穹顶下,矸石处理设备飞速地运转。在污水处理站,垂柳抽出嫩芽,与管道中汩汩流淌的再生水合奏出春之圆舞曲。

朱仙庄矿低浓度瓦斯发电厂,对瓦斯进行综合利用。曾蛰伏于煤层的幽灵,如今在燃烧器里跳起蓝色圆舞曲。瓦斯化作光的集束,沿着电缆奔向暮色,点亮的不只是万家灯火,还有工业文明与自然和解的星图。
临涣焦化公司累计投入超6亿元高标准推进环保提标改造,描绘着工业发展与生态和谐共生的春日蓝图。午后,阳光被剪成碎片,洒在“绿色焦炭”花园的步道上,飘在焦炉的烟囱间,这里成为焦化人春日观景、夏日纳凉、秋日抒怀、冬日赏雪的好去处。
随着“煤电产业强链、化工产业延链、战新产业补链、未来产业增链”的稳步实施,集团大力推进焦炉煤气分质深度利用、年产60万吨无水乙醇等项目,春日的生产线正加速向高端化、低碳化转型。
人文刻度:由“少”及“多”的幸福之感
破晓前,芦岭矿职工食堂内,刀锋与春笋切削出黎明前奏曲。在24小时的窗口,味美鲜香的早点,为早班职工提供了满满的能量。暮色里,浴室中弥漫着带有温度的水汽,舒适而恒温的水流冲去深井的疲惫,更衣镜映出被春天滋润的脸庞。
该矿推进美好新芦岭建设,始终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力、用情办好民生实事。加强“两堂一舍”建设,增安充电桩,实施饮用水改造工程,推进“明厨亮灶”建设,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装满了职工心房。

许疃矿通勤候车室内,新增的智能快递柜,写满了科技与智能,综掘一区孙春风对着屏幕轻点几下,心心念念的包裹出现在面前。
“以前拿个快递还要跑镇上,现在走不了‘两步路’就能拿到。”
更为令人欣喜的是“为职工制作夏季工装”“配备智能体检机和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新一轮民生清单逐步推进落实。
“井下智能化,井上满眼春”已成为矿工日常。许疃矿成功书写了诗意矿区与人文关怀相融的N种可能——既有煤海深处奏响的发展强音,更有人文关爱编织出的幸福经纬。
从樱花盛开的矿区一隅,到绿意盎然的生态湿地;从科技的创新到职工的笑脸。当白鹭又一年回归绿金湖面,淮北矿业集团的转型方程正在加速演进,诠释了传统能源企业向绿色、人文、创新方向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这里不仅有自然的蓝天,更有企业与职工共同奔赴的“发展春天”。
记者手记:
当绿色大于黑灰,当矸石山消失、樱花海烂漫,从机器轰鸣中破茧的生态蝶变,到人文关怀里绽放的幸福之花,这些矿厂正以春潮般的活力,书写着新时代的“两山”实践样本。淮北矿业集团的春天叙事,既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产业转型的微观镜像。当樱花飘落在矿帽上,当白鹭掠过光伏矩阵,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工业文明的生态觉醒,更是一个企业的青春重构。
(审核:陈磊 责编:王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