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动态>>公司要闻>>正文
公司要闻
【全国生态日】综合治理矿区环境,助力重塑皖北粮仓——增色“美丽安徽”,筑基“皖北振兴”,赋能城市品质
2025-08-15 14:29  

编者按:2025年8月15日,是全国第三个生态日,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发布了淮北市、淮北矿业集团《综合治理矿区环境,助力重塑皖北粮仓——增色“美丽安徽”,筑基“皖北振兴”,赋能城市品质》典型案例。矿区上下要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共建美好家园。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淮北市将采煤沉陷区治理摆在突出位置,将其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实践、构建重大民生项目的核心环节,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民众福祉的重要举措。为此,淮北市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制定实施《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治理规划》《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支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施办法》等专项政策,还参与编制《安徽省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技术规程(试行)》,为治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引领与支持。

淮北矿业集团下属16对矿井主要分布在淮北周边等地,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在治理工作开展前,沉陷区土地利用效率普遍偏低,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出现一定程度退化,土壤结构稳定性减弱,这些状况对区域内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构成了挑战。在省自然资源厅的政策指引下,淮北矿业集团主动承担主体责任,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以推动城市“拥湖发展”、助力实现“显山、露水、见林”的城市生态愿景为目标,创新采用“深改湖、浅造田”等差异化治理模式,总结形成系统性的“五位一体”工作法,全面推进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二、主要做法

(一)市企对接一体化——高效推进

通过构建“高层对接-分层落实-动态联动”的全链条体系,扭转传统矿区治理中“政企各自为战、资源分散投入”的碎片化局面。建立市县镇矿四级联席会议制度,搭建起市级统筹协调、县区精准落实、村镇一线对接、矿企深度参与的四级联动平台,实现政策制定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做到矛盾、隐患早排除。如相山区近郊光明、代庄等6个沉陷村庄,总投资约5.7亿元按城市居民住宅小区标准,新建6层农民新村108栋,配套小学、幼儿园、道路、路灯、绿化等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占地465亩,安置群众1.2万人。

(二)规划衔接一体化——深度融合

依据《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集团将“十四五”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二合一”方案深度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通过建立“多规合一”衔接机制,实现治理路径与技术方法的系统性整合。在绿金湖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中,采用PPP模式融资22.3亿元,解决资金缺口问题,治理后恢复土地2.45万亩,形成水域面积1.16万亩、总蓄水库容达3680万立方米的城市中心水库。为资源型地区生态修复提供了“规划一张图、治理一盘棋”的实践范例。

(三)主体共治一体化——精细管控

构建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底交账的“三账管理”,压实治理责任。实施全过程监测,确保规划任务可查,实施区域可看,管理流程可溯,实施效果可评。在淮北市人民东路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中,工程投资额3566万元,全部来源于淮北市人民政府、淮北矿业集团“两权价款”地方留成部分,树立治理工作全局观念,治理项目验收分布分项,市级省级层层核验,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实施中首创“群众监理”全过程参与生态修复治理。治理后连续三年为村民提供青苗补偿,保障复垦土地过渡期收益,确保生态治理项目平稳移交。

(四)治理创新一体化——提质增效

淮北矿业集团先后在9对矿井的37个工作面通过“覆岩结构-隔离煤柱-充填压实区”三位一体防控系统实施注浆充填等绿色开采技术,保护耕地近2.23万亩;在信湖煤矿的智能监测中心,GNSS卫星定位系统以毫米级精度守护万亩良田,实现“开采扰动值控制在耕作允许范围内”的精准治理目标。

(五)生态共享一体化——成果丰硕

矿区变景区、煤城变美城。截至目前,淮北矿区绿色矿山数量已达12家,其中4家纳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袁店一井煤矿获评安徽省唯一“五星级”绿色矿山。以绿金湖代表的万亩中心湖带,依托丰富的“三山”“六湖”“九河”资源,成功将“黑灰煤城”转变为“生态美城”。绿金湖项目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淮北采煤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荣获国家工程优质奖——鲁班奖,在国内外生态治理领域彰显了淮北矿区经验与典范价值。

三、修复成效

(一)守护绿水青山,打造生态名片

淮北矿业集团以60年国企担当,累计投入136亿元,完成20余万亩稳沉区全域治理。通过挖深垫浅,对淮北矿业集团6对矿井开采形成的沉陷水面,建设了绿金湖、南湖、碳谷湖、乾隆湖、朔西湖等多个生态公园,形成总面积2.1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56.7%,形成“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美丽生态画卷。

(二)严守耕地红线,筑牢粮仓根基

淮北矿业集团“十四五”期间扛牢耕地保护责任,规划治理面积2.57万亩,修复耕地1.26万亩,截至2025年上半年,完成治理任务2.57万亩,完成占比100%;修复耕地1.43万亩,超额完成规划耕地修复目标任务。预计到2025年底,累计完成治理任务3.16万亩,修复耕地1.62万亩。芦岭煤矿3998亩阶段性稳沉区稳定耕种,小麦亩产达1200斤,有力保障了区域粮食安全,是“皖北振兴”的坚实生态保障。

(三)赋能城市发展,提升功能品质

淮北矿业集团创新沉陷地利用模式,通过地质勘探、土壤改良,将4.87万亩矿区闲置用地成功转化为优质建设用地。为城市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要素保障,沿湖周边土地潜在价值预计超300亿元。同时有效提升了水源涵养、洪水调节等功能。中湖治理后,建成总蓄水库容3680万立方米的城市中心水库,能够有效调节水资源,减轻洪水灾害风险,为城市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供应。

四、经验启示

“五位一体”工作法,以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性实践,有效破解了煤炭开采与生态保护、城市发展、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其成功经验深刻表明:高质量的生态修复是建设“美丽安徽”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与活力的关键举措,更是筑牢“皖北粮仓”生态根基、驱动皖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这一模式为资源型地区实现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淮矿样本”。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网站、安徽省自然资源厅网站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请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