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夕,淮北矿业集团首席技师、工匠大师、生产装备分公司高级技师王忠才,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认定为“大国工匠”。这不仅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也是他多年来爱岗敬业、钻研岗位技能的匠心成果。
向下扎根,一直在攒劲
引言:在茫茫的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尖茅草,生长过程十分特别。在最初的时间里,它仅有一寸高,但雨季来临,三五天就能长到一两米高。科学家研究发现,尖茅草最初虽不见生长,但它一直努力把根向下扎,最长的根竟有28米之长,能够吸收积蓄大量的养分。因此当雨季来临时,就能以惊人的速度成为草原上的“巨人”。
矿井百米深处,综采工作面,综采机组如同一条钢铁巨龙,在隆隆的轰鸣声中,将切割下的乌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面。
驾驭这条钢铁巨龙的人,被工友们称为“煤海蛟龙”。大国工匠王忠才,便是其中的一位传奇人物。
从一名普通的技校生到“综采煤机大王”,王忠才用28年的坚守与钻研,在黑暗的矿井下,留下了一段闪光的工匠传奇。
1997年,20岁的王忠才进入淮北矿业集团朱庄煤矿工作,被安排到井下开采煤机。从此便与煤机结下了缘分。
刚上班时,王忠才感到挺新鲜,一摁按钮,巨大的煤机就轰隆隆运转起来。可煤机一旦出了故障就傻了眼,只能等有经验的师傅来处理。
干过煤矿的都知道,煤机事故直接影响矿井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多耽搁一分钟,都会损失很大的效益。
年轻的王忠才暗下决心:绝不能只会开煤机,还要学会修理煤机,做一名十足的行家里手。
为了驾驭好井下综采煤机这个“巨无霸”,他潜心钻研煤机结构、原理、性能和故障处理等技术,虚心向有经验的师傅请教。常常在完成检修任务后,掏出掖在工作服里的图纸,对照煤机认真琢磨,记录工作笔记和心得,因此多次错过了升井时间,被工友们说成“走火入魔”。
凭着这股钻劲和韧劲,他硬是把煤机构造、原理、各类故障处理方法一点点“装进”了大脑,渐渐地成为一名令人信服的“小王师傅”。
有一次,煤机突然“罢工”,生产陷入停滞。几位师傅排查半天找不到症结。王忠才经过观察,判断是制动电磁阀故障。师傅一查,果真如此!很快采煤机恢复了正常运转。工友们逐渐对他刮目相看。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04至2008年,王忠才三次参加淮北矿业集团技术比武,三次获得“技术状元”。2009年10月,他代表淮北矿业集团参加第三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一路过关斩将,夺得煤机司机第五名的好成绩,当年被授予“全煤系统优秀技术能手”称号。
向上生长,迎着阳光前进
引言:“涉浅水者见鱼虾,涉深水者见蛟龙。”东汉思想家王充的这句哲理名言,深刻阐释了深入探究的重要性。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各类学术研究,更适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在追求成长目标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机遇。
“煤机故障就是命令。”这是王忠才的工作守则,也是他的郑重承诺,无论什么时候,他的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唯恐错过任何一个与故障较量的机会,一个让自己得到历练的机会。
“有时才端起饭碗,有时刚进入梦乡,单位的电话就来了。”王忠才的妻子李毛井说。
每次接到故障求助电话,王忠才便进入了备战状态,他仔细询问故障煤机在什么位置、有什么显性表现等基本情况,等他赶到现场,一套大致成形的预判和维修方案已在脑海中基本形成,从而为抢修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有一年大年三十中午,朱庄矿3524工作面运输机的底链条断裂。闻讯后,王忠才立即放下碗筷赶到井下。由于操作面狭小,人进不去,拆除设备,则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王忠才灵机一动,使用竹笆穿铁丝的办法将链条一段段往外拉。办法虽不咋地,却十分奏效。凌晨4点多,他顺利处理好故障,伴着新年的爆竹声回到家中。
从家到单位,从单位到家,“两点一线”几乎成为王忠才的日常。
有时刚进家门,就接到单位的抢修通知。“无论节假日还是工作日,无论黑夜白天,只要区里安排任务,王忠才从不斤斤计较,从不挑肥拣瘦,从不讨价还价,总是以大局为重,想方设法把工作完成好。”谈起王忠才,时任区长孙振保满是肯定。
儿子5周岁生日那天,王忠才与妻子说好,晚上给儿子过生日。儿子高兴地说:“爸爸好长时间没陪我了。”王忠才对儿子说:“等我下班回家,为你点燃生日蜡烛。”就在他顺利完成当班任务准备升井时,另一个单位的煤机却突然出现故障。望着工友们求援的目光,他在百米井下辗转上山下山好几里路,赶到煤机故障点。
当他下班回到家时,已是深夜,满桌的饭菜一动没动,5根生日蜡烛静静地等待着他来点燃……王忠才心头一颤,内疚的泪水湿润了眼眶,忍不住亲了一下已经熟睡的儿子,轻轻地说,别怪爸爸,爸爸在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光明”,点亮更多的“烛光”。
28年来,王忠才的日历中没有节假日,义务加班680多个,排除采煤机等各种故障不计其数,成为一位名副其实“开采阳光的人”。
向外辐射,把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引言:传承工匠精神,是一场关乎社会和企业进步,精心、耐心、热爱与韧劲的漫长接力。当社会形成尊重实干、崇尚敬业、推崇匠心的氛围,这种精神不仅会被传承下去,更会融入民族的血液,成为推动国家、社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
日常工作中,王忠才每次处理好煤机故障,都要做一个案例分析,把故障现象、产生原因和处理方法随时记录下来,并举一反三,寻找故障处理改进的方法。
他总结出采煤机故障处理“听、看、摸、测、敲、悟”六步法,并用凝练的语言固化下来,为排除煤机故障、优化排查路径、快速恢复生产,赢得了宝贵的生产时间。
王忠才深知,自己的技术只有更大程度地推广,才能够“春色满园”,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于是他主动请缨,担任矿上的培训老师,把他总结的采煤机故障处理六步法,编成顺口溜,把复杂的故障案例画成解剖图,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快速与煤机等设备“交流”。他常说:“我的技术是在企业和区队生产实践中历练的,不是我个人的私产,凝聚着一线干群的集体智慧,必须传承下去。”
2018年1月,王忠才调到淮北煤电技师学院,成立了工匠大师工作室王忠才大师团队,传技带徒成了他和团队的重要工作。
他编著《采煤机常见故障处理》,使大师的经验心得更多地服务于一线员工。通过开办综采(掘)维修工技能提升班和智能化、电液控设备维修人员培训班,为淮北矿区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维修技能人才。
2019年10月,王忠才调到生产装备分公司电液控维修车间,具体负责各型设备维修及售后保障服务。
为圆满完成智能化集控中心和电液控维修任务,确保大修质量,他带领团队仔细研究标准化大修工序,对各矿送修的智能化及电液控设备进行解体清洗、组装调试。目前已修理四川航天、郑州煤机等各种功能电液控5900余套,并根据需要到各个矿井进行售后跟踪服务。
在此过程中,王忠才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绝技绝活。他所带的徒弟及团队成员中,5人在全国、省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17人获得淮北矿业集团职工技术比武前三名,3人被评为集团名师高徒大赛首席名师,9人被评为集团工匠大师、工匠,1人被评为集团劳动模范,2人被评为生产装备分公司“能工巧匠”,6人晋升高级技师,7人晋升为技师。
作为工匠大师工作室技术带头人,如今的王忠才带领团队完成了多项技术攻关与创新任务,取得1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成果获煤炭企业“五小”创新成果二等奖,6项获安徽省重大合理化建议,多项成果在市级及集团评选中获奖。先后获评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担任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长三角地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在平凡岗位上找到了属于他的舞台,锚定了他的匠心坐标,不断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
(审核:任建忠 责编:王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