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动态>>公司要闻>>正文
公司要闻

淮北矿业集团“名师高徒”大赛赋能青年人才成长

2025-10-17 08:02 团委宣 

在淮北矿区,连续举办15届的“名师高徒”大赛已成为培养青年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自2010年首届赛事启动以来,累计吸引8800余对师徒参与竞技,6.3万余名青年接受岗位培训,600余人通过该平台实现职业技能等级晋升,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人才动能。

薪火相传:师徒接力的匠心传承

杨柳矿“一门三工匠”的佳话,是大赛育人成效的一个缩影。该矿保运一区电修班职工、集团工匠大师范兴辉,既是工匠陆德强的徒弟,又是工匠魏立伟的师傅。三人通过“师带徒”机制,建立起“师亦徒、徒亦师”的传承链条,充分诠释了“名师高徒”大赛的核心价值。

魏立伟在第十一届大赛中荣获“首席高徒”称号,如今已成长为集团工匠。秉承“让技术真正传承下去”的理念,他于2025年初与徒弟王伟结对,报名参加第十五届大赛,继续书写匠心传承的动人故事。

从陆德强、范兴辉到魏立伟、王伟,这条延续不断的师徒传承链,成为“名师高徒”大赛最生动的注脚。类似的故事在矿区不断涌现。桃园矿的黄凯曾是第十届大赛“首席高徒”,身为集团工匠的他,目前已培养4名“优秀高徒”;临涣焦化公司的宋阳于2022年获评“首席高徒”,2024年带领徒弟任志强夺得甲醇精制工师徒组第一名,获评“首席名师”;涡北选煤厂的赵德琦于2023年斩获“首席高徒”,今年,他与徒弟产文胜携手参赛,共同向“首席”冲锋……

图为第十三届参赛师徒进行掘锚机维修钳工实操比赛

机制创新:搭建青春绽放的舞台

历经15年发展,大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年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最显著的变化是师徒结对时间从不足3个月延长至8个月,让师徒有了更充分的传帮带过程。考核机制也在持续优化。大赛坚持“实操主导、理论为辅”的原则,实操成绩占比70%,突出考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实行“师徒捆绑考核”,徒弟的实操成绩直接影响师傅的实操成绩。“这一机制既促进师傅倾囊相授,又激励徒弟主动钻研,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一位连续多届担任裁判员的工作人员评价道。

为避免“精英垄断”,大赛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往届“首席名师”不得带原徒弟参赛,往届“首席高徒”不得以徒弟身份重复参赛,为更多新人脱颖而出创造了公平机会。

同时,数字化赋能让大赛焕发新活力。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师徒结对、培养考核、报名考试等全流程线上办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激励升级:让技能人才名利双收

大赛构建了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并重、短期奖励与长期激励结合的立体化激励体系。对各工种第一名的师徒,分别授予“首席名师”“首席高徒”称号,并给予5000元、4000元奖励;其他获奖师徒按名次给予1000-4000元奖励,让技能人才既得荣誉又得实惠。

在职业发展方面,大赛开辟了技能等级晋升“绿色通道”,获得前6名的师徒,中级工及以下可直接晋升一个技能等级,技师优先推荐参加高级技师评审。各基层单位也纷纷出台配套激励政策。有的单位实行对等奖励,集团奖励多少,矿(厂)再奖励多少;有的单位在评先评优、疗休养、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形成了联动激励的格局。

“这种全方位的激励,让一线青工看到了技能成才的希望,极大激发了大家学技术、练本领的热情。”一位基层团组织负责人表示。

图为第十五届名师高徒大赛结对师徒开展“师带徒”岗位练兵活动

平台赋能:打造技能淬炼的“熔炉

在各基层单位,围绕“名师高徒”大赛开展的培训活动丰富多彩。许疃矿推行工匠“靶向式”培训,促进技能传承与安全生产深度融合;袁店一矿实施 “首席授课”计划,通过“首席课堂”“一对一特训”等形式传播绝技绝活;临涣选煤厂开设“流动技能课堂”,组织技术骨干深入一线现场教学,让知识传递更直接、更高效……这些特色培训,推动形成了以赛促训、以训备赛的良性循环。

“8个月的培养周期,相当于又上了一次‘技校’。”参赛青年表示,结对期间,师徒共同完成理论培训、实操训练、技术攻关等环节,学习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实现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这种系统化的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通过大赛成长起来的技术骨干,在解决现场技术难题、推动创新创效等方面交出了可圈可点的青春答卷。

随着新一届大赛的启动,又一批怀揣梦想的青年即将踏上技能成才的舞台。在这场跨越15年的匠心传承中,从井下巷道到车间厂房,从传统工艺到智能操控,“名师高徒”大赛播下的种子正在开花结果,形成一支不断壮大的青年高技能人才队伍,成为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审核:李猛 责编:王宏杰)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请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