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朱庄矿大力倡导创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党建创新“三驾马车”为驱动,搭建“全员创新”平台,将知识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智慧赋能,让“老矿井”呈现安全生产态势平稳、和谐向上的发展新气象。
科技创新破解安全生产难题。该矿是一个开采60年的老矿,面临矿井地质条件复杂以及煤层薄、灰分高、老旧设备多等实际,该矿围绕安全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和重点项目,提高创新能力,解决安全生产技术难题。
“针对传统的综采工作面拆除效率低、采动动压破坏主体巷道等难题,我们在Ⅲ32上1拆除面出架巷采用‘锚带网索’和垛式支架补强支护技术,将支架整体连续化运输到拆除硐室,提高了破碎顶板的防控水平,确保了巷道顶板完整,实现工作面‘1+1’(即出架巷+单轨吊)高效快速拆除技术工艺创新。”谈及创新带来的好处,该矿技术科科长王丹颇有体会。
当前,该矿现已经建成Ⅲ32上5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Ⅲ633电液控工作面;工作面超前支架、端头支架、矿压在线监测系统及自移式开关列车已全面推广应用;同时建成投运井下煤流、主井提升、地面生产、工广压风机、矿井排水、地面电力监控等自动化系统,全面提升了煤矿智能化水平。近年来,该矿创新设计的《皮带机耐磨抗压缓冲滑床》《锚索专用车》《主运系统缓冲能力提升改造》等多项成果在淮北矿业职工“五小”实用技术活动获奖。2020年12月、2021年7月,该矿分别成功承办淮北矿业集团安全培训工作现场会,切顶卸压超前施工出架通道现场会,大大提升矿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管理创新激发内在潜能。今年元月份以来,在该矿井口机厂活跃着一支10多人组成的“外聘人员维修小组”,外聘人员从采掘修、辅助单位机电维修工中聘请,在不影响本单位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利用休班时间参与修理,仅三季度就维修设备510多台次,创造经济效益160多万元,这是该矿管理创新的一个缩影。
该矿坚持向内部市场化管理要效益,扎实做好内部市场化价格修订、初次分配等工作,在人工、材料、租赁、电力、维修、安全信息等价格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与市场化配套的价格及单项工程管理、信息化等体系,建立市场化收入分配机制;对全矿各单位经营指标进行分配、考核、控制,建立逐级落实制度,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内部市场对工资分配的主导作用,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通过整合地面、井下辅助各工种,加强“四长”人员管理,精准推进人力资源优化工作,把在岗用工控制在计划范围内。
强化成本控制,增强全矿干部职工算账意识和效益意识,既要算总账、算细账,也要算小账。一方面严格执行材料、设备计划审批制,按规定控制投入;另一方面加大回收复用、修旧利废工作力度,从材料领用和发放、修旧利废、回收利用和办公用品等着手,完善各项材料管理制度,对设备检修时拆除下来的螺丝钉、扎丝、螺帽、开关配件和报废设备上完好的小部件进行集中回收,用于设备维修之用;对钢丝绳、电缆等日常用量较大的材料,坚持领用和回收细化到个人,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避免造成浪费。今年前9个月,该矿共修复皮带机、扒矸机、刮板机以及开关、电机、风锤、锚杆等各类设备2100多台次,共节约资金近千万元。
党建创新彰显发展活力。“我们以‘党建三大品牌’创建为抓手,实施党建‘领航’计划,积极探索党建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注重在改革创新中谋发展。”对于如何更好发挥好党建领航作用,该矿党群工作部部长马奎军说道。
该矿创建了“学习强国”线下体验馆,开启线上学习与线下互动为一体的学习模式,线上评选“学习强手”187人次,兑现奖励47940元,线下兑换书籍、生活日用品等2000多件,激发了全矿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情。深化完善“党员说事室”“党建诊疗室”的运行机制,推进党建深度融入中心,“党员说事室”共计接事说事103件,落实“我为职工办实事”87项,有效解决了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民生和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党建诊疗室”对4家基层班子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建“诊疗”,促使其抓党建服务安全生产经营不偏离。《相约党员说事室为民解忧办实事》案例,入选《全国企业党建创新优秀案例》;“以党建品牌创建擦亮国企党建固根守魂的鲜亮底色”党建品牌,荣获淮北矿业集团2021年度优秀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三等奖;综掘一区党支部《百米井下党旗红》入选建党百年“百家标杆党支部案例”。
积极发挥“红色工匠”引领作用,建立以工匠(工匠大师)领衔,以高级技师、技师为成员的“工匠团队”,采用“工作室+实训基地+技能员工+技术员工”的培训模式,突出带思想、带作风、带技能,薪火相传“红色工匠”的品质与绝技。目前,以现有4名淮北矿业工匠为首组成了综采、综掘、通防、机运四个“工匠团队”,并配套建立了“团队工作室”。根据生产实际对人才的需要,建成采煤机、机电、通风等6个实训基地。以“抓落实、抓创新、抓需求”为着力点,开展全员“脱产培训日”专项培训,建立“脱产+业余”“线下+线上”相结合培训模式,增强职工喜培乐训积极性,破解工学矛盾难题,加强对矿井短缺性技术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先后培养淮北矿业集团工匠大师3名、工匠6名。向矿区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人才支撑。
(撰稿:张宗风 审核:朱建华 责编:梁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