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动态>>基层新闻>>正文
基层新闻
盛成锋:一家三代接力,烈士陵园里的煤矿工人讲解员
2023-09-20 07:32 徐燕萍 

盛成锋,男,1978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淮北矿业集团芦岭矿掘进一区机电队的一名电工,爷爷的一句话让他成为第三代“守墓人”“传唱人”,祖孙三代的坚守,让英魂忠烈感受到了新中国的盛世太平。在父辈们的影响下,盛成锋毅然决然地接过接力棒,义务担任陵园讲解员多年,也是凭着这份执着,作为一名煤矿职工的盛成锋先后被评为淮北矿业集团“最美红色家庭”“芦岭好人”等称号。

信仰力量的指引

盛成锋出生在皖北宿州市芦岭镇东南的一个小村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爷爷盛为凡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1941年11月,冬云密布、寒风凛冽,新四军四师参谋长张震,穿过敌人的封锁线来到宿东地区组织抗日武装。18日深夜,天降大雾,张震一行急行军到盛圩孜村投宿,敲开村东头新婚夫妇盛为凡、孔秀英的家门……军民鱼水情、双拥花盛开。多年前的红色往事仍让盛为凡激动万分,多年后他一句“不让前人流血,后人流泪,守护好烈士陵墓”,更是激励着自己、儿子和孙子信守承诺、不断前行,一家三代接力守护着烈士的安眠之地。

盛圩烈士陵园1985年建成,安葬的是在1941年盛圩战斗中牺牲的18位革命烈士。2011年,埇桥区政府先后将桃园、祁县等地的一些零散烈士墓陆续迁移至盛圩烈士陵园。截至目前,陵园安葬有名烈士54位、无名烈士1677位。烈士陵园建成以来盛成峰的爷爷盛为凡便负责管理陵园和接待祭扫人员的工作。近年来,由于爷爷年事已高,盛成锋和叔叔便承担了陵园看护及讲解工作。

从2020年开始,因叔叔年龄越来越大,盛成锋便会主动,陪同叔叔一起,讲好烈士故事,传承红色精神,这样的初心一直没有改变。“我想像父辈们一样,向游客讲解发生在这里的英雄故事,把这个事做下去。”盛成锋说。

给烈士干净整洁的“家”

守护烈士陵园的这些年里,盛成锋一休班,就会早早跑到陵园内。从主路到陵园有一条长200米、宽9米的路,每天,盛成锋都要仔仔细细地清扫几遍。树枝长乱了,他抓起剪刀修剪;石碑落灰了,他拿起抹布细细擦拭。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常规工作结束后,他都要到陵园内外巡逻检查,夜间还要再巡查一遍。盛成锋坚信他守护的不仅仅是这个烈士陵园,更是1731位英雄烈士的家。

讲好他们的故事

现在的陵园已成为宿州市、埇桥区、固镇县等近百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各级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的三月下旬和四月上旬是陵园接待祭扫的高峰期,最多的一天要做五场烈士事迹报告,接待超2000人规模的祭扫。

陵园没有专职讲解员,盛成锋就主动把讲解任务接下来。他查阅大量资料,消化理解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下功夫反复记忆,睡觉前还要在脑海中再默背一遍。“遇到下雨天,有些活儿干不了,我就在屋里整理烈士名册,重温英雄们的事迹,等到再有人来参观时,我就能讲解得更丰满。”盛成锋说,每讲解一次烈士们的故事,他的内心就会沸腾一次,即使已经重复讲解了很多年,这种澎湃的感觉依旧没有淡化半分。

“英雄不敢忘,英雄不能忘,能把先辈们的革命故事讲给后人们知晓,把红色精神代代传承下去,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我从不觉得辛苦,这都是我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而且必须要做好。”盛成锋一边仔细清扫着烈士墓旁的枯叶,一边对笔者说道。如今的革命烈士陵园道路笔直,松柏常青,红墨相间的大理石墓座整齐有序地排列着,不知名的小花在墓碑脚下悄然绽放。闲暇时,盛成锋会在陵园内走着、看着、追忆着。他知道,那段红色岁月里孕育出的革命精神以及烈士们为之献身的坚定信仰。


(审核:邓为  责编:何东方)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请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