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矿长,智能化开采的模拟操作啥时候能进区队培训?”“徐主席,咱夜班的热汤能不能加两个保温桶?”在芦岭矿职工食堂的餐桌旁,这样的对话已成为常态。矿领导值班期间深入职工食堂就餐这一日常管理举措,通过“零距离”接触职工需求,将“民生之盼”转化为“民生之变”,已悄然成为矿井民生治理的“温度计”。
餐桌上的民意直通车
近日,矿值班领导采煤副矿长走进职工食堂。在自选区,他特意选取了售价10元的“两荤一素”套餐,与综采一区职工王师傅相邻而坐。“听说井下淋水段防潮雨衣配备不足?”“有没有参加智能化开采系统操作班组培训?”简单的寒暄后,话题很快转向安全生产和福利保障。这样的场景,如今每天都会在食堂上演。
据统计,该矿一季度矿领导值班食堂就餐期间已累计收集职工意见建议27条,其中“增设夜班面食窗口”“防砸靴劳保用品配备”等18项诉求得到落实。这一看似寻常的值班制度不仅拉近了干群距离,更成为矿井倾听民意、改善民生的新窗口。
“舌尖”到“心间”的全域升级
在物业管理科科长朱永强的记事本上,荤素比例调整、早餐窗口增加花样等“微改造”项目占了大半篇幅。“皖北职工偏爱重辣,个别职工喜欢微辣,现在我们的调料台实现了‘双辣并行’。”食堂厨师长王师傅指着新添的定制调料罐介绍。看似琐碎的细节调整,折射出矿井“把职工当家人”的服务理念。
餐桌上的对话,撬动了民生服务的系统性变革。在职工公寓,新入驻的健身器材与直饮水系统让机电科技术员赵景润倍感温暖:“上个月刚反映宿舍直饮水供应不足,这周就装上了净水设备。”矿党委以值班餐制度为支点,联动推进“民生实事”逐项落地:完成东三楼浴池改造,增设毛巾晾晒室和刷鞋机2台、更换阻燃更衣箱300组;新建光伏车棚与20组充电桩;为职工宿舍配备冬夏双被、洗衣机等“家当”,构建起“下井有热水、上井有热饭、洗衣有设备”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民生”到“民心”的工程转化
当炊事班的蒸汽与百米井下的矿灯交相辉映,芦岭矿用一餐饭的温度丈量着民生工程的深度。在这里,职工食堂满意度显著提高,配套增设的刷车机、充电桩等设施进一步便利了日常生活,矿井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党委书记“周五接访”、班子成员“每周宣讲”等机制,与食堂就餐形成互补,构建了多渠道民意收集网络,矿井干群关系不断强化;宿舍内配备的直饮水、挂烫机让职工对“微幸福”的获得感转化为对企业的归属感,为安全生产与高质量发展注入软实力,矿井凝聚力不断增强。
办公楼电子屏和矿网站上的“今日值班领导”提示与“码上办”民生呼应平台二维码相映成趣。目前,矿井正将值班期间收集的诉求纳入数字化管理,通过“职工诉求热力图”实现精准施策。从“餐桌治理”到“云端服务”,这场始于餐桌的温情变革,正在激活矿井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审核:徐燕萍 责编:王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