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动态>>基层新闻>>正文
基层新闻
华龙煤矿“家”滋味
2025-09-25 07:20 李亮 

陕北高原,山峦连绵,沟壑纵横。9月13日,记者走进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蟠龙镇的华龙煤矿——这座矿井自2019年起,便由淮北矿业集团西北分公司实行整体托管,设计年生产能力300万吨,现有集团职工600余人。

午后阳光暖意融融,洒进职工公寓。54岁的职工王守军正倚坐窗前,一边翻阅杂志,一边品着热茶,享受惬意的时光。明年4月,他将光荣退休。回溯职业生涯,王守军于2016年从芦岭矿调往西北,先后在宁夏王洼、山西灵石等项目部工作过,早已把西北大地当成了自己的家。“这十年打拼路,多亏淮矿做靠山我们才能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不错的工资收入,心里特别踏实。”他感慨道。

时间拨回2014年,彼时煤炭市场形势严峻,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第一批开拓者怀揣使命与憧憬,远赴西北大地。初到异乡,陌生的环境、迥异的气候让人不由思念家乡,身后是千里之外的家人更添牵挂。回忆起最初的日子,老职工们印象深刻:“那时矿区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住的板房冬天漏风、夏天闷热,想吃口家乡菜都成了难事儿。”即便条件艰苦,却没有一个人选择退缩——大家深知,这是“走出去”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为了企业长远发展必须跨过这道坎,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奋斗争取。

如今的华龙煤矿,早已换了新模样,矿井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比托管前有了大幅提升,得到当地政府及行管部门的充分肯定,每年为地方和业主创收数十亿元,带动周边村民致富。走进职工食堂,菜品丰富多样,不仅能让职工吃得饱,更能吃得实惠、吃得可口。近年来,华龙煤矿始终将“家文化”建设放在心上、落在实处,从优化职工宿舍分配、安装净水器与热水器,到打造干净明亮的食堂;从建成集休闲与健身于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开设专业心理咨询室,到开展“星级职工”评选、组织主题演讲活动;从主动为职工协调子女上学难题,到提前为外地职工预订探亲车票……每一个细节,都透着“以职工为中心”的温情。谈及对华龙煤矿的感情,矿办公室负责人李龙飞笑着指向办公桌上的盆栽:“你瞧这盆绿萝,是我从老家带来的,现在长得多茂盛!在这儿待久了,早就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了。”

职工们逐步把异乡当作家乡的心路历程,正是淮北矿业集团“走出去”托管战略成功的秘诀。自2016年开启托管征程以来,淮北矿业集团西北分公司便将“建家”作为扎根大西北的根基,致力于让每一座托管矿井,都成为职工安心工作、舒心生活的“温暖港湾”。正是这一个个“小家”的温情汇聚,让广大干部职工在西北大地深深扎根,从最初的“立足未稳”,到如今的“蓬勃发展”,淮北矿业集团不仅书写了托管战略的亮眼答卷,更奏响了企业发展与职工幸福同频共振的和谐乐章。

记者手记

踏破戈壁拓新局

车轮碾过沙土,秋风拍打车窗。

9月11日至16日,淮北矿业传媒科技公司报台记者跨越五省区、辗转五千里,深入西北分公司禾草沟煤矿、华龙煤矿及成达公司陶忽图煤矿采访,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与一望无垠的大漠戈壁,探寻淮矿人“开疆拓土、强基筑梦”的精神密码。

回望来时创业路,步履维艰。2014年,煤炭“黄金十年”结束,企业迎来寒冬,经营数据持续下降、资源枯竭矿井面临关闭、数万名职工需要安置,第一批淮矿人背起行囊、背井离乡,拉开了“闯西北”的艰难创业帷幕。

春天他们与漫天黄土为伴,夏天顶着高原的骄阳。没有宿舍,他们住过废弃的窑洞,自己动手搭起简易的板房;没有食堂,他们自力更生,一口大锅、一摞碗建起了露天食堂。

十余年间,淮矿人的足迹遍布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新疆、宁夏等省区,从茫茫戈壁到苍苍草原,从百里秦川到千里太行,先后部分或整体托管 10余对矿井。他们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破解难题,将“艰苦创新业、开拓争一流”的企业精神刻进每一寸奋斗的足迹里。

“托管不是‘守摊子’,而是要把淮矿标准种进西北的土里。”这是淮矿人扎根西北的信念。驾车继续向北,从安塞到靖边,穿过无定河,成达公司陶忽图煤矿98.8米高的主井井塔在大漠戈壁中拔地而起,成为纳林河畔最醒目的地标——标志着淮矿人真正在西北大地上安了家、落了户。

从托管矿井的提质增效到新建矿井的攻坚克难,属于淮矿人的故事仍将在这里继续,他们正带着刻在骨子里的精细与坚韧,在西北荒漠中浇灌希望。他们的汗水滴落黄土、渗入戈壁,正书写着属于淮北矿业集团的西北传奇,让“第二故乡”在奋斗中焕发勃勃生机。




(审核:王家杏 责编:尹杰)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请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