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动态>>基层新闻>>正文
基层新闻
高温下的“烤”验——走进朔石矿业东部井矸石山上的劳动者
2016-07-29 13:30 陈春秋 

高温下的“烤”验

——走进朔石矿业东部井矸石山上的劳动者

连日来,中央气象台持续拉响高温橙色预警: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高温天,大部分地区气温高达38℃以上。

为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关于加强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传真电文精神,确保高温期间的安全生产,在7月25日、26日朔石矿业东西部井安全办公会上,总经理张学文分别重点强调加强防暑降温工作,要求:高温期间做到六个调整;1.调整工作时间,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室外作业人员可以安排一早一晚干活,上午10时-下午4时必须避免高温下作业;2.调整工作量,能不干、能暂时放下的工作等天气变化后再干,必须干的工作量要少一些,也可以缓一缓;3.调整工作人员,高温季节老弱病残者不能干,要远离高温。让年轻、身强力壮的职工去干;4.调整工作环境,主、副井等重要车间的空调、电扇要正常启动,勤通风换气。调整好安全、工作、生活环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有人管、有人问、有措施保障,不能任其发展;5.调整管理理念,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时而异;6.调整安全检查范围,要查一查、看一看高温作业人员的环境,领导干部做事要合乎常情,合乎地情,符合常理接地气。“三违”人员室外军训暂时取消,日后可以“补课”。 同时,要求各单位、特别是地面生产单位要做好自我调整,因事因人进行调整,确保高温季节安全不出问题。宣传部门要在电视台、广播站加强防暑降温公益宣传,增强广大职工、家属防暑降温自我防护意识。

为检验基层单位防暑降温工作落实情况,7月28日上午8时30分,笔者来到东部井地面排矸系统,亲身体验酷暑高温下矿井排矸工们“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

1.朱现民,运输区生产一队队长。在管理、协调一个生产队工作的同时,兼把钩工、电机车司机、小绞车司机、罐笼下口清理。

2.“按照岗位定员整个系统需要11人,过去,‘架头’(排矸系统)人员最多的时候13人”。早班队长朱现民说,随着市场化工资的推行,目前,‘架头’只有包括他在内的5人干活。

3.朱晓亮,80后。小绞车、翻罐笼司机,兼绞车下口倒车、翻罐笼下口清理工作。看是在室内,豆大的汗珠还是直从脸上冒。

4.翻罐笼下口

5.一趟(列)车装满,朱现民挂上钩头,另外一台电机车运到矿外1公里处的矸石山。

6.9时11分,一列矸石车出矿后,朱现民开始清理地面洒落的矸石。

7.排矸道中间穿过一条马路,为确保安全,电机车到来之前,两名排矸道的职工拉上防护栏。

8.李伟,80后,主要看护道口、拉线、翻“歪把子车”。

9.王祥德,27年工龄,当过生产队长。单位人员整合后,主动到矸石山当了一名排矸工。随着温度的升高,烈日暴晒下的铁质物品沾着都烫手,防护手套是少不了的。

10.王先光,退伍军人,共产党员,与王祥德一样,当过生产队长。由于架头路基不稳定,轨道要经常维修。为确保行车安全,王先光下车查看道岔接头情况。

11.调好电机车头,王祥德与李伟一个在车前观察,预防矿车掉道,一个为电机车搭上临时架线。在煤矿,习惯把排放矸石的地方称为矸石山。说是矸石山,其实就是采煤沉陷区。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逐步推进,许多的矸石山被再次利用。多年来,东部井严格落实“谁使用、谁治理”的国家环保治理方针,利用矸石充填采煤沉陷区,进行土地复垦综合利用,并在沉陷区上建起了工人村。

12.“这里的水深有4、5米,除了宣传防暑降温,预防落水安全提醒也是我们经常要做的工作。”在架头,遇到运输区党支部书记赵军峰,赵军峰说,单位要求架头排矸工在上午10时前的高温时段必须收工。

13.“歪把子车”类似铁道上“老K”火车皮,与“老K”车不同的是“歪把子车”卸载时需要拔掉两边的安全销人工推翻。一班下来,重复100多车也是一种繁重的体力活。

14.为了验证实时温度,笔者把带来的温度计放在矸石上,温度计上的红色指针直逼39℃。

15.9时44分,半列“歪把子车”翻好,回头再拉剩下的重车。由于排矸道调车场距离有限,从矿里拉来的矸石车每次必须分成两趟完成。.“至少还得20分钟能把剩下的车翻完。电机车司机还要开车回矿里,会更晚一些。”赵军峰表示,现在生产任务紧,说是上午十点准时收工,但是为了矿上的安全生产,大家谁也不愿耽搁一分钟。为确保高温季节的安全生产,运输区按照矿上的要求,进行班前安全提醒,严格排查人员,完善防护措施,加强现场管理。

16.“这样的天,人缺了水是不行的!”李伟说,等车过了道口,大伙集体到临时休息房喝一气水再接着干。李伟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矿内茶炉房接一大塑料壶白开水,足够几个人一班喝的。“这个时候还不算是太热。只要合理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安全是没有问题的。”(责编:徐成贵)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请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