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们常说,在铁路工作的人拥有着诗和远方。这使得不在铁路工作的人,向往着铁路;工作在铁路的人,倾情于铁路。本篇文章通过对父子两代人对矿区铁路钟爱情怀的叙述,展现了矿区职工朴实而美好的追求,折射出矿区铁路发生的喜人变化.
初秋时节,一个偶然采访的机会让我踏上淮北矿区铁路的内燃机车,近距离的走近他,铁运处烈山机辆段运转车间的指导司机袁杰.今年49岁的袁杰,眼神清亮,看上去还像一个青年,实则是一位资深的火车司机。
在机辆段提起袁杰,人们就会联想到他的父亲,父子俩,两代人,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共同的事业,见证了矿区铁路的发展历程。
1972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袁杰的父亲袁会海主动辞掉了在国铁工作的“铁饭碗”,自愿报名支援淮北矿区建设。凭着过硬的专业技能,袁会海光荣地成为矿区第一代蒸汽机车司机。
驾驶蒸汽机车看似惬意,实则艰辛。七十年代的蒸汽机车动力小,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作业环境差。在空间狭小的驾驶室里,火车司机坐下后,其它乘员行走和挪动身体都很困难。机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司机的视线受到限制,为了瞭望,他们只好将半个身子探出车窗。尤其是逆风行车的时候,风从煤斗子里呼呼灌进脖子…… 一趟车跑下来,除了牙齿是白的,全身都是黑的,就连司机师傅们上班时的工作装也被人们戏称“油包”。艰苦的环境下,袁会海却十分热爱自己的事业。当然,他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有的只是朴实的情怀和满腔的热忱,有的只是在平凡岗位上十几年如一日,从没有发生过任何行车事故。他不仅爱岗敬业,为人还特别热情,对于新进职工他总是将他的所学倾囊相授,发挥好“传帮带”作用,为矿区铁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火车司机。光阴荏苒,他在火车上一干就是14年,青春在年复一年的劳动中不知不觉流逝,原先的铁路三工区也渐渐壮大起来,逐步升级为铁路管理段、铁路运输处。企业发展壮大了,袁会海的腰身却不再挺拔,花甲之年,他告别了大半辈子所衷爱的上游750号机车,光荣退休。离开岗位那天,袁会海早早地来到上游750号机车旁,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保养着,眼里又不时地闪烁着泪花。
这是第一代铁运人对矿区铁路的情节。如今虽然他们已经远离我们的视野,但是他们在奉献中所凝结的团结、爱路、创新、奉献的优良传统却已深深扎根于我们心底。
袁杰小时候看着父亲驾驶着火车在铁路线上驰骋,觉着父亲很了不起,对父亲的职业非常羡慕,并立志长大后也当一名火车司机。1987年,袁杰儿时的梦想成真。他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接力棒,并登上了父亲心爱的上游750号机车,成为一名火车司炉工。司炉工是蒸汽机车中最累的工种。夏天,在接近60度的高温环境下工作,烦躁难耐。皮肤上生出的痱子又痒又痛;冬天,为了瞭望,不能关窗,凛冽的寒风呼啸而入,把人冻得浑身僵木。为了保证机车的充足动力,一个班至少得添4吨煤才能满足运输需求,连续12小时下来,人累得像瘫了一般。但袁杰为了心中的司机梦,牢记着父亲的谆谆教诲——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司机,必须从基础干起,熟练掌握操纵机车的每一个环节。他坚持着、摸索着、成长着,用每一天的辛苦诠释着追逐梦想的孜孜以求,一步步成长为副司机、司机,开上了梦寐以求的上游750。
时光的年轮,永不停息,企业的发展,永不止步。进入21世纪,为满足淮北矿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矿区铁路进入动力设备更新换代的历史时期。从2003年开始,铁运处的蒸汽机车逐步被东风系列内燃机车所取代。看着最后一台上游750号蒸汽机车的淘汰,袁杰心中有些许不舍,那里是承载他最初梦想的舞台。但更多的是面对内燃机车的欣喜。内燃机车动力性能、工作环境与蒸汽机车不可同日而语。作业过程中,驾驶室内宽敞明亮,车载空调冬暖夏凉。机车信号、机车电台、机车监控、视频监控等各种设备一应俱全,牵引动力大大增强,工作强度大幅降低,工作效率显著提升,苦脏累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然而,面对新型的机车,袁杰感到了本领恐慌,并暗下决心,要征服他,驾驭他。他认真把握在南昌铁路学院的进修机会,勇于实践,学成归来。在司机岗位上,勤于实践,善于思考,业务技能日臻成熟,并最终成长为指导司机。先后在全国煤炭铁路运输联合会、集团公司举办的十大工种技术比武中获得过司机工种第一名的好成绩。袁杰从一名蒸汽机车司炉工开始,几经磨砺,逐步在矿区铁路事业中绽放出青春华光。
在与袁杰的交谈过程中,他嘴里不停地说出“感恩”两个字。感恩淮北矿业的培养,感恩淮北矿业给自己带来的有尊严的生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6年,面对异常严峻的经济形势,职工收入大幅下降,一些职工心生埋怨,消极敷衍。袁杰及时站出来安抚工友说:“我们是企业培养出来的,企业效益好的时候,我们得了实惠,现在企业暂时遇到困难,我们能撂挑子吗,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越是在企业困难时期,越需要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度难关。”他每天用积极乐观的言行带动着工友、影响着工友。每天当班,他都认真擦拭着心爱的机车,完成出库前的每一道工序,严格接受着调度发布的每一道指令,把一列列煤炭拉向属于他们的归宿,去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特殊时期,就是有许许多多像袁杰一样的铁运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艰苦创新业,开拓争一流企业精神的深刻内涵,为淮北矿业打赢生存保卫战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驾驶室内,袁杰驾驶着机车,面向前方,目光笃定。我眺远望去,矿区铁路的质量时代正在向我们挥手。机车的汽笛吹响了奋进的号角,车站的信号灯指引了前进的方向,繁忙的铁路线绵延伸向远方。机车行驶过程中,线路两旁的一抹黄、一块绿,一片红,交相辉映,绚丽多彩,构成秋日里一幅美丽的画卷;车轮与钢轨撞击发出的铿锵声,坚定有力,悦耳动听,奏响了征途中一曲和谐奋进的乐章。
日月轮回,斗转星移,这条铁路从未停歇过,它承载着矿区员工的的艰辛与进取,它昭示着淮北矿业的未来与希翼。栉风沐雨,一路向前!
(责编 梁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