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动态>>媒体看矿区>>正文
媒体看矿区
《人民网》:淮北矿业集团以人才战略引擎助推高质量发展
2025-07-04 09:37  

皖北大地,创新潮涌。走进淮北矿业绿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实验室,身着白色工作服的科研人员正围绕PBAT改性开展科研攻关。进站博士后夏学法带领团队与技术骨干协同作战,墙上“揭榜挂帅”项目进度表记录着产学研融合的坚实脚步。这一幕,正是淮北矿业集团深化人才强企战略、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动写照。

作为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的探路者,淮北矿业集团近年来以“人才安徽行”为契机,打破体制壁垒,创新构建“引才不问出处、用才不分内外、育才不设边界”的柔性机制。从煤化、盐化基地的技术攻坚,到新能源新材料的创新研发,集团通过“政策破冰+平台聚力+生态赋能”的组合拳,让人才“活水”激荡产业升级的“春江潮水”。

打破边界 构建开放协同“引力场”

面对化工、环保等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淮北矿业集团跳出传统引才思维,依托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科研人员,他们带着课题来,针对集团“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攻关;留下成果走,在解决难题的同时,也为集团培养出一支支专业化的研发团队。

“十四五”期间,集团研发投入90多亿元,投入强度位居省属企业前列,高效能推动创新攻关。聚焦煤炭智能开采,持之以恒开展煤矿“323”短板、灾害治理等技术攻关,累计建成10座智能化煤矿、投入使用11台矿用盾构机,煤顶下快速掘进等工艺取得突破,瓦斯治理技术行业领先。

淮北矿业集团坚持柔性引智与刚性引才并举,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创新动能。2024年集团引进高校毕业生238名,其中博士后1人、硕士46人,社会化引进高端管理人才3名,市场化招揽成熟技术骨干73人;通过“揭榜挂帅”攻克12项关键技术,产学研“创新裂变”效应凸显。

改革破冰 激活人才成长“生态链”

在集团党校阶梯教室内,2025年第一期化工人才互动交流培养班正在进行。台下,来自化工企业的“90后”科研技术员蔡彭鹏认真记录着。作为集团“百名英才”中的一员,他深度参与了与高校联合攻关的煤制乙醇核心催化剂开发项目。“过去觉得高校的研究是‘象牙塔里的学问’,现在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合作才发现,这些前沿技术真能解决我们现场的难题。”蔡彭鹏的感慨,道出了集团人才培养机制变革带来的真切改变。

以创新改革破局,淮北矿业集团打出人才培育“组合拳”。建立“双向挂职”机制,每年安排管技人员跨岗历练,实施“8090”育苗工程,让年轻干部在重大项目一线淬炼本领;推行“导师制”培养模式,让入库英才在技术大拿的传帮带中快速成长。刀刃向内的改革同样坚决,2024年对5名“躺平式”干部亮出红牌,87名管理人员因不胜任退出岗位,干部管理呈现出“能上能下、优进劣退”的新气象。

人才的活力,更需沃土滋养。集团累计建成26个创新平台,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23个;拥有1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成立的绿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入选省综合授权试点,获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省高能级研发平台,成为科研赋权改革试验田。

生态赋能 打造近悦远来“栖息地”

夜幕降临,绿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办公楼的313会议室里,新入职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研究生陈仕杰正与同事研讨技术方案,墙壁展板上“五个一”关爱制度格外醒目:一次领导见面会、一套成长档案、一名职业导师、一份定制培训、一轮轮岗实践……“这里既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有家的温度。”陈仕杰说。这套暖心制度,让高校毕业生在入职之初便找到归属感。

绿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的生动实践,正是淮北矿业集团以人才厚植技术创新生态的缩影。与高校共建的研发中心内,72人入选省级高层次人才;工匠体系建设命名21名工匠大师、159名工匠,王忠才入选“大国工匠”培育对象,5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引领技术传承……“十四五”以来,集团获省部级科技奖58项,授权发明专利216件,参与制定国标行标12项,走出“传统企业不传统发展”之路。

从煤海到智创的转型跨越,正是通过打破壁垒、广聚英才,才得以用人才“智高点”撬动产业“增长极”。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篇的交汇点,淮北矿业集团持续破壁引才,在人才引擎驱动下,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创新加速度。(杨冰洋)

来源:人民网 2025年7月2日 安徽频道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请关注官方微信